守关心声:方寸之地的文明回响,戈壁长风里的守护与传承
来源:嘉峪关长城研究院 作者: 日期:2025-11-04 点击数:
嘉峪关外的戈壁滩一望无际,风是这里永恒的歌者,吟唱着苍凉与寂寥。然而,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之下,却深藏着另一重天地——魏晋墓群。它不是冰冷的坟茔,而是一部用砖石与色彩写就的“地下百科全书”。

我们的工作,便是在这方寸之地,与时光对话,做文明的守护人与摆渡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戈壁滩上,我们走进这座地下艺术宫殿,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近乎凝固的寂静。监测墓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查看墙体是否有新的裂痕,画像砖的色彩是否依然安好……这些细微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我们跟在游客身后,每一次提醒“脚下小心”“莫碰砖画”,都是与时间的温柔博弈。在常人看来,这些微不足道的变化和触碰,都足以让我们心头一紧。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抹色彩,都穿越了1800多年的时光,脆弱得如同老人的呼吸,每一次微小的变化,都足以让我们心头一紧。


当远道而来的客人步入墓室,我们便从守护者化身为引路人。 “各位游客,请随我来……” 一句开场,便拉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努力将专业的知识,化作生动的故事,让静止的画面在人们的想象中重新鲜活。瞧,您眼前这幅《驿使图》,是中国邮政的形象标志,请注意看他脸上没有嘴巴,寓意着守口如瓶……”最欣慰的时刻,莫过于看到游客眼中闪烁的惊叹之光。当孩子指着《采桑图》说“妈妈,这个画面我见过,我的历史教科书上有”;当年轻人指着《烤肉图》惊呼“原来古人也吃烧烤呀”;当老者驻足在《农耕图》前感慨“千年农事一脉相承”。我们知道,文明的薪火正在这里悄然传递。感悟到,旅游接待的本质是“连接”,我们搭建的是一座桥,连接着古与今,连接着学术与大众,让尘封的历史重新拥有温度,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我们的身影,又何止于这墓室之中?我们穿梭于大漠戈壁、断壁残垣、田间地头。烈日炙烤下,巡查靴踩过滚烫的砂石,汗水浸透衣,目光扫过戈壁上的长城、墩台、城堡、墓葬,仔细检查每一处文物本体是否完好,认真记录周边环境的细微变化,我们用脚步丈量岁月的痕迹,用责任守护文明的火种。每一次巡查,都是对历史的致敬;每一份记录,都是文明传承的基石。这些默默的坚守,让荒野中的文物不再孤独,让古老的文明脉络得以延续。

我们的声音,还需要传到更远的地方。于是,我们走出墓室,走进校园、社区、乡村,将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辐射到更广阔的天地。在孩子们稚嫩的画笔下,《驿使图》有了新的生命,并说道:“我终于明白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份量,懂得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艰辛”。那一刻,我深深动容。感悟到,社会宣教是“播种”,我们播下的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豪,这些种子,将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文物保护最坚实的社会根基。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与研究。 小小的管理所不仅是守护站,也是求索的前沿。翻阅古籍,比对考证,从一幅画像中的服饰,去勾勒一个时代的风华;从一座墓葬的形制,去窥探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出土器物的考证,复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研究,是“深耕”,让我们得以从文物的“管家”,成为它的“知音”。唯有如此,我们的守护才有方向,讲解才有厚度,传播才有底气,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遗存,而成了可感、可触、可懂的生命。

戈壁的长风依旧在吹,千年的墓葬依旧静默。而我们这群人,用青春陪伴着古老的岁月,用匠心守护着千年的文明。保护让历史得以留存,接待让历史得以展现,宣教让历史得以传播,研究让历史得以理解。我们最大的愿望,便是让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能安然地交付给下一个千年,更能鲜活地、生动地活在每一个今天。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