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博概览   >>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简介  

长城概览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马国帮  日期:2017-09-05  点击数: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人工构筑物,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工程奇迹,是中华文明的突出见证。长城建筑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他任何文物都无法比拟的,它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长城整体及其重要结点、段落等相继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依法保护。1987年,长城作为“全人类最令人震惊的文化遗产之一”,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子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由墙体、敌台、马面、烽火台、关、堡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以其复杂和艰苦的施工、严密而科学的战略布局、宏伟而坚固的结构闻名于世。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此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历代长城分布于我国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长城在修筑过程中巧妙利用自然山体、河流,坚持“因地制宜、用险置塞”的理念,根据不同地理区域特点,采用不同材质构建多样的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类社会修筑技术的绝妙智慧。长城与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完美结合,具有突出的建筑艺术和美学价值,是具有显著文化景观特征的巨型线性文化遗产。长城总体布局及各构成要素保存完整,其位置、工艺、形状、结构基本保存了历史原貌,具有极高的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然而,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长城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侵蚀以及旅游开发、城市发展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威胁。

  明代长城横亘于中国北方辽阔地域,是举世公认的古代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修筑时间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是国封建社会工程技术水平和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它东起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边的虎山,跨越湍急的河流,盘旋于险峻的山巅,绵延迤逦在广袤无垠戈壁高原,最终西止于甘肃省嘉峪关,横跨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8851.8千米。明长城汲取了历代封建王朝长城修筑的特点,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主线,以一重或多重关堡、烽火台等军事防御设施为支撑点,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从中央政权通过各级军事、行政机构,联系最基层军事单位和守城戍卒的完整的、多层次的、纵深的防御体系。明长城是农耕文明秘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交流带。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