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烽烟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王磊 日期:2014-05-06 点击数: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讯方法,始于商周时期,延至于明清,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古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的一高台,既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
长城沿线烽火台的建筑,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在西北,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砖石砌成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烽火台的分布一般分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等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还有一种是在长城两侧,以便迅速调动全线戌边守兵,起而迎敌。
烽火制度产生于西周时期,“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更是说明了边塞烽火维系国家安危的重要性。那么烽火到底用的是什么燃料?古代驻守边境的士兵为了及时传递敌人来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点烯狼粪,因为狼粪点燃时烟又黑又直,直冲云霄,且经久不散,是极好的燃烟原料,所以报警的烽火被称之为“狼烟”。由于狼粪的收集是很有限,因此在戈壁和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芨芨草、甘草、旱芦苇等植物就成为了主要的燃料,它们统称为“柴薪”。
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第二单元陈列的展品中,就有从烽火台下收集到的柴薪,有的柴薪上面还保留着明显的燃烧痕迹。在当时,如果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狼烟。但是晚上燃烟看不到,于是便在晚上点火叫“燧”,燧以柴薪为主要燃火材料,因此烽火台又称“烽燧”。就这样一个烽火台接一个烽火台的点下去,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即使在很远的地方点燃烽火,也可以看到,因此敌人来犯的消息就很快的传出,从而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造将,求得援兵,防御敌人的入侵,克敌制胜的目的。在两宋对金和契丹的战争中,首先使用了火器。致函明代则增加了以硫磺、硝氨、火药为助燃原料的号炮制度,采取举烽、呜炮并举的报警方式。当时规定,若敌人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燃一烟,放一炮;若敌人在500人至1000人,便燃两烟,放两炮,依此类推。
因此,烽火制度的运用,保证了当时军事信息的快速传递,同时也保障了长城沿线商贾、邮驿等安全。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