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著述  

甘肃境内的秦长城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侯晋刚  日期:2014-05-06  点击数:

  甘肃长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热土。长城是记载和见证中外交流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在长城研究及西北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甘肃境内的秦长城,起自临洮县经过渭源、陇西、通渭、静宁等县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固阳和彭阳县后在进入甘肃省镜内的镇远、环县和华池,穿越甘肃境内8个县,长600余千米。
  甘肃省境内的秦长城遗址分为战国—秦时期修筑的长城和统一后秦时期修筑的长城。
  战国—秦时期长城建于秦昭王三十五年,昭王灭义渠之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水东岸北上至狄道(今甘肃临洮),转向东南至今甘肃渭源,向东北越六盘山,经今宁夏固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至今陕西安塞境内。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一方面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以利国家的统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国互防长城。另一方面,出于抵抗匈奴加强国防的需要,不仅没有拆毁边地长城,而且在原有秦、赵、燕三国边地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规模地加以修葺、连接、和增筑了长城,于是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秦代万里长城的修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长达12年。第一阶段,由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公元前221—公元前215年)。当时,秦始皇刚刚扫平六国,国内正紧张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推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对匈奴采取的是战略防御方针。在这一阶段中,为了确保边境的安全和为下一步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做准备,重点维修了原秦、赵、燕三国的边地长城并新筑若干部分,以使其相互连接。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载:“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这段史料既指出了秦出的边界,也指出了秦初长城的走向、维修与新筑的段落和开始修建长城的时间。自战国中后期起,中原各诸侯国与北方游牧族相邻,无不筑长城以为界,边界所至之处,亦即长城所建之处。秦代更是如此。所谓“并阴山至辽东”,正如唐人张守节《正义》所云:“从河傍阴山,东至辽东,筑长城为北界。”也就是说,秦灭六国的当年即开始了维修和新筑长城的工程,这里维修的是原赵国的阴山南长城(阴山北长城此时尚为匈奴所控制)和燕国的边地长城,并新筑二者之间的段落,使其互相连接。所谓“北据河北塞”,指的是原秦国边地长城的东端和赵国阴山南长城西端之间的一段黄河,这一段从前无人筑城,现在通过筑城立塞,从而把秦、赵长城连接起来。所谓“西亚临洮、羌中”,就是指在维修原秦国边地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其延伸到羌中。羌中指的是羌人聚居地,遍于今青海湖以东各处,这里所指为今甘肃永靖、兰州一带,亦即新筑自狄道沿洮水向西北与黄河相连的长城。
  第二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214——前210年)。这时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秦始皇巩固内部的工作已经完成,边地长城的修缮已基本结束,边防已经巩固,对匈奴作战的各项准备皆以就绪,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取得重大胜利。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大败匈奴军,一举收复河南;次年又度过黄河,攻占高阙,控制了阴山、北假一带,从而使秦代的边界向北推进很远。为了巩固新占领的地区,于是开始第二阶段修建长城的工作。第二阶段的任务共有两项。一是“自榆中(今甘肃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一带开始,同第一阶段由狄道沿洮水向西北延伸的长城相连,沿黄河而东,直到与阴山相连,即与原赵国阴山南长城的西端相连,并在沿河岸边修建44座城塞,建立44县,从而加强沿河的防御,二是在高阙、阳山、北假一带“筑亭障以逐戎人”。也就是重新修复赵武灵王时所建的阴山北长城,并自高阙向西南延伸很长一段,直至与当时的流沙(今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总称)连接;向东与原赵国阴山南长城回合后,于今蒙古卓资一带转向东北,逶迤于今内蒙商都县北、化德县南、河北康保县南,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与原燕国的长城相连。
  千百年来,由于风化、雨水冲刷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蚀破坏,以及人为的破坏。特别是西北地区风沙的严重风蚀作用,秦长城都已不同程度的遭受到风蚀和风化破坏。虽然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但降雨强度大。由于粘土在水中非常容易崩解,在漫长岁月中,偶尔的大雨对古代长城的冲刷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另外,还有裂隙渗漏雨水及地震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许多长城遗址大面积坍塌,已面貌全非,现正以惊人的速度变成一堆堆沙土消失在我国西北的戈壁上。同时,长城的多处被农民垦田、取土、修路,几乎所有的古代土建筑遗址正遭受这一毁灭性的破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甘肃省博物馆的馆长吴怡如带领下,省考古所的文物工作者对甘肃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做了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临洮县城西北三十里墩的望儿台是秦长城的第一个烽燧。甘肃境内的秦长城从地面上看到的遗迹约600多千米,但保存较好的已很稀少,不到10千米,烽燧绝大多数已变成土堆。
  当前,除了加大对长城科技保护的力度外,通过立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建全管理规章制度对长城进行保护是极为重要的。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