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关城南闸门考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张斌 日期:2014-09-20 点击数:
万里长城—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嘉峪关关城南凭祁连山,北依黑山,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与长城、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素有“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边陲锁阴”之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
嘉峪关关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5公里的峪泉镇,地理坐标:东经098°12′58.30″,北纬39°48′04.80″,海拔1725米。关城建于河西走廊中部最狭窄处的嘉峪塬上,呈不规则形状,周长1107米,占地面积84554平方米,坐东向西而置,南倚祁连山支脉文殊山,修筑有明墙长城至文殊山脚下的讨赖河岸,北凭马鬃山余脉黑山,修筑有暗壁长城与黑山连接,在自古就是咽喉要道的狭长地带形成了一道坚固军事防御要塞。
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城池到建成一座完整的关隘,历经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明初宋国公冯胜略定河西,截敦煌以西悉弃之,以此关为限,遂为西北极边,筑以土城,周二百二十丈,高二丈余,阔厚丈余。址倚关坡,不能凿池。”[1]明弘治八年(1495年)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主持修建了嘉峪关楼,明正德元年(1506年)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筑关楼的样式、规格监修起内城的柔远楼、光化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尚书翟銮来西北视察防务时,见到嘉峪关只是一座土城,年久失修,城墙坍塌,遂即决定加筑关城城墙,添筑敌楼、角楼、墩台等,还夯筑了外城墙,在外城墙外开挖护城壕。
嘉峪关关城由内城、瓮城、外城、罗城、城壕、月城组成,历史上关城共有七门,分别是东闸门,南闸门、朝宗门、光化门、柔远门、会极门、嘉峪关门。外城呈不规则形,城墙为黄土夯筑,东北角开东闸门,门台顶部修建有闸门楼,东南开南闸门,门东侧建有瞭望墩。罗城位于正西面,墙体走向呈凸字形,青砖包筑,城墙中段修建有城台,城台底部正中开门,门额上嵌有青石匾额,上书“嘉峪关”,城台顶部修建有三层重檐歇山顶式的嘉峪关楼。内城呈梯形,东墙、西墙正中各建有城台一座,城台底部正中开门,顶部修建有三层重檐歇山顶式的楼阁。东门门额上嵌有青石匾额,上书“光化门”,西门门额上嵌有青石匾额,上书“柔远门”。内城东西外侧各建有瓮城一座,门均向南开,顶部建有门楼。东瓮城门额上嵌有青石匾额,上书“朝宗”,西瓮城门额上嵌有青石匾额,上书“会极”。目前,东闸门、嘉峪关门等六门均在,南闸门已损毁无存。
有关资料记载,南闸门外曾今建有演武场、庙宇等建筑设施,南闸门是城内通往城外附属建筑的通道,为嘉峪关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来,随着关城的兴衰更替,南闸门虽毁,但南闸门外道路痕迹仍清晰可见。
2012年国家文物局实施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嘉峪关关城进行全面修缮。以此契机,为配合关城修缮工程,摸清南闸门具体位置,恢复关城的部分历史原貌,笔者通过历史资料和一些老照片资料记载,结合工程建设中考古勘探发现的一些建筑遗物,对南闸门具体位置和建筑形制进行初步推断。
一、南闸门的位置
1.历史资料记载
据《辛卯侍行记》记载:“明洪武五年,冯胜巡河西,始置关,为极边巨防。弘治七年,题曰‘镇西’。施因吐鲁番叛,遂闭关。嘉靖十八年,尚书翟銮巡边,令兵备副使李涵筑边墙于关南北,长百余里。隆庆二年(1568年),设守备,今驻游击及巡检。关城二重,均小。内城方正,只容衙署。东西二门,东门曰‘光化’,外曰‘朝宗’。西门内‘柔远’,外‘会极’。外城长方,西南北三面,去内城墙仅丈许,东面略宽,周长二百卄二丈,庳而薄。三门:一在正西,一东北,一东南。其南边墙起自外城西南隅,北边墙起自外城东北隅。倾圮殆尽,间有烽台遗址,仅可辨识”。
据《蒙藏日报》1936年刊登马宁邦写的《嘉峪关调查记》,再上雄关一节记载, 1932年3月8日再上嘉峪关时,“城分内外二重,内层左下方形,仅容衙舍一所,东西辟三门,一东南,一东北,一正西。关内居民至稀,城垣房舍,圮败不堪,凄凉触目”。
另据嘉峪关市文物工作概述中记载:1986年对嘉峪关关城维修时夯打了外城的拥城墙647米,封堵了南闸门,对东闸门加固维修,更换了门柱,安装了大门。
2.影像资料记载
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陶保廉随父陶模赴乌鲁木齐就任侍行途中,对其沿途所见所闻予以记载著作的《辛卯侍行记》和1936年《蒙藏日报》刊登马宁邦写的《嘉峪关调查记》中均记载嘉峪关外城有三个门,一正西,一东北,一东南,从而印证了当时南闸门的存在,正西开的门为西罗城的嘉峪关门,东北开的门为东闸门,东南开的门即为南闸门,南闸门位于外城南墙,这一点嘉峪关市文物工作概述中也有记载:1986年对嘉峪关关城维修时夯打了外城的拥城墙647米,封堵了南闸门,对东闸门加固维修,更换了门柱,安装了大门。
从威廉•盖尔1908年拍摄的嘉峪关关城和国际长城之友威廉林赛提供的南闸门老照片的拍摄角度和照片内容判断,南闸门位于内城东南角楼附近的外城墙上。在1935年山东的老干部拍摄的嘉峪关关城全景照片上明显看到了南闸门的具体位置,位于文昌阁正南,戏台东侧的瞭望墩处。
3.考古勘探资料
2013年,在实施关城保护维修工程过程中,对瞭望墩和戏台之间的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通过考古勘探,在瞭望墩南侧出土了一些建筑遗物。其中,瞭望墩西侧墙基处发现了3件门墩石,一块紧靠墙基另两件在其西侧的3.2米处门墩石的发现,更加确定了南闸门的具体位置,南闸门就位于文昌阁正南,戏台东侧的瞭望墩处。
二、南闸门的建筑形制及规模
嘉峪关关城外城开有三门,即嘉峪关门、东闸门、南闸门,现存的嘉峪关门和东闸门建筑讲究,青砖砌筑,顶部建有楼阁。嘉峪关门位于正西的嘉峪关门为关城的正门,规模宏大,门洞位于城台下部,顶部建有三层重檐歇山顶式的楼阁,门洞为青砖拱券式门洞,西小东大,进深25.20米,宽3.6—4.2米,高4.1—6.1米,门洞内安装黑漆铁皮双扇门。位于外城东北角的东闸门为青砖砌筑,分为两层,上层为闸门楼,下层为门洞。门洞呈长方体,建在一个近4°的斜坡之上,进深10.43米,宽4.1米,高4.2米,门洞顶部亦为方木柱搭建,两壁石基之上各嵌有18根方木立柱,并安装有黑漆铁皮包钉的双扇对开门。
南闸门位于外城墙南段瞭望墩处,现已损毁无存。从1935年山东的老干部拍摄的嘉峪关关城全景照片局部和国际长城之友威廉林赛提供的南闸门老照片上看,南闸门规模较小,为随墙门洞式,门洞较小,安装有木质双开门门洞,顶部土坯砌筑有垛墙。
2013年,关城保护维修工程考古勘探时,在瞭望墩西侧发现了门墩石、泥质灰陶、琉璃釉陶、铁钉等建筑遗物,发现遗物区域的地层堆积分为三层。
第1层,回填土层,土质以沙土和碎小砾石为主,厚0.60米,土质疏松,砾石颗粒较小,直径0.01米—0.10米,回填土层中内含有部分生活垃圾及少量板瓦碎片、近代绿色瓷质琉璃筒瓦残片,为后期回填堆积。
第2层,回填土层,厚1.20米,质地松散,砾石颗粒直径0.05—0.16米,发现遗物较多。该层下勘探发现了南闸门两边的门墩石及铁钉、滴水残片、绿釉琉璃筒瓦残片、绿釉琉璃脊饰残片。
第3层,原生土层,主要为砾石层,质地密实干硬。
该区域发现的建筑遗物有门墩石、泥质灰陶、琉璃釉陶、铁钉等。
门墩石分为两种,一种为长方形条石状,东西对称各一块,质地为花岗岩,与关城城台下碱、门洞路面的石材质地一致,为明代遗物。东端门墩石位于旗墩南侧墙体基础西边,长0.92米,宽0.35,厚0.33米。整块花岗岩石料凿成,表面自然石面,上面凿有海窝和门槛长槽组合结构。海窝为圆形,位于石面中部,直径0.15米,深0.03米,内有铁锈残迹,用于承托门轴。门槛长槽呈长条状,北距海窝0.03米,东西贯通石面,宽0.09米,深0.06米,起固定门槛的作用。西端长方形条石状门墩石结构类同。另一种为圆形,质地为花岗岩,外形似柱础石状,是利用关城木结构建筑柱础石凿制,形制规格比嘉峪关楼重建时出土的柱础石小,与文昌阁等清代建筑柱础规格一致,初步分析为清代遗物。门墩石下大上小,下部直径东西0.59米,南北0.65米,上部直径东西0.56米,南北0.60米,厚0.23米。上面凿有门柱卯眼、 圆形门墩石槛槽、海窝组合结构。海窝位于圆形门墩石石面正中, 为圆形,直径0.13米,深0.07米,用于承托门轴。海窝内表面光滑,为门轴转动时磨损所致。门柱卯眼位于海窝东侧,与海窝间距0.03米,宽0.12米,长0.19米,深0.06米,起到支撑门边框立柱的作用。门槛槽位于海窝北侧,与海窝间距0.07米。门槛槽穿透门墩石,其深度为门墩石的厚度。北端凿通门墩石外壁,开口呈梯形,外宽内窄,外部宽0.17米,内宽0.11米。起固定门槛的作用。
泥质灰陶,可分为筒瓦、滴水残块等。火候中等,质地一般。
筒瓦 为筒瓦前部残件。标本T009。瓦面光滑,无纹饰,瓦后部残缺,带瓦头唇部。残长0.12米,宽 0.13米,厚0.03米,唇长0.03米,弦宽0.07米,弦高0.02米。
滴水 为三角连弧缘尖滴水前部残件。瓦面光滑,缘尖残缺,正面为枝叶纹,后部残缺,残长0.11米,宽0.13米,厚0.02米,缘尖残长0.04米。
琉璃釉陶可分为筒瓦、脊筒残件等,均为泥质红陶,火候中等,质地一般。
筒瓦 均施绿釉。其中3件为筒瓦前部残块,1件筒瓦中部残块。标本T006.1,残长0.07米,宽0.07米,厚0.02米,唇长0.02米,弦宽0.06米,弦高0.01米。标本T006.2,残长0.18米,宽0.09米,厚0.02米,弦宽0.08米,弦高0.02米。
脊筒残件 采集2件,均施绿釉。其中1件釉面脱落。标本T005,2,3。釉面脱落,泥质红陶,残长0.09米,宽0.13米,厚0.04米.标本T008,釉面光整,牡丹枝叶纹,残长0.20米,宽0.12米,厚0.05米。
铁钉 一件为门钉,一件为桃叶钉。
门钉 长0.10米,钉帽直径0.03米,厚0.01米,钉干四棱状。
桃叶钉 长0.20米,钉干四棱状,桃叶局部残缺,叶身宽0.03米,厚0.005米
从此次考古勘探发现的南闸门基础及建筑构件中,初步可以断定,门墩石、门钉、桃叶钉为原南闸门遗留物。从门墩石的出土位置上看,东端一块门墩石紧靠城墙。西边两块门墩石,一块长方体状的与东端的结构类同,门墩石间相距3.20米。南闸门的形制和规模与历史照片资料显示的过墙式门洞形制相符,规模较小。南闸门东端与旗墩南侧城墙相连,西端与外城城墙相连,一个门道,门洞东西宽3.20米,南北进深0.92米,自然砂砾石地面,未铺砖。
另外,该区域发现的泥质灰陶、琉璃釉陶建筑构件均不是南闸门的建筑构件,应为附近其他建筑物的残损建筑构件。在西侧长方形门墩石处发现的一件圆形门墩石,其外形与关城木结构建筑的柱础石类同,从此件门墩石与长条状门墩石的相邻位置初步分析,应为南闸门内值更房屋门墩石,但周围区域勘探时未发现房屋基础痕迹,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嘉峪关关城南闸门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是不容质疑,历史资料和老照片及考古勘探发现的建筑遗物均得以证实。南闸门的修建时间,历史文献资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无从考证,但南闸门的损毁时间,从1935年山东的老干部拍摄的嘉峪关关城全景照片(照片3)和1959年元旦基建一公司预制品厂部分职工在嘉峪关城楼下的合影(照片4)对比分析,照片3中看到1936年时的嘉峪关关城,嘉峪关楼已损毁,仅可以看见几根残损的立柱,南闸门保存完好,道路清晰,照片4中看到1959年时,南闸门已损毁无存,形成一个大豁口,从豁口处可以看到戏台。由此可以推断,南闸门损毁的时间应在1936年至1959年之间。南闸门的具体位置,历史文献资料中均有嘉峪关关城外城有三门:“一东南,一东北,一正西”的记载,都为大概方位,没有具体位置。而此次考古勘探发现的门墩石、瓦件等建筑遗物的位置与1936年拍摄的老照片(照片6)中南闸门的位置相吻合,其方位也与文献资料中的方位吻合,由此可以充分肯定,南闸门的具体位置就在外城墙南段瞭望墩西侧,南闸门紧靠墩台修建。南闸门的形制和规模,从老照片和考古勘探发现的门墩石的分布情况上看,南闸门规模较小,结构简单,为外城墙过墙式门洞结构。南闸门的作用,从形制和规模来看,南闸门与外城另外两门的嘉峪关门、东闸门不同,没有门楼建筑,结构简单,应不是关城的主要通道,仅为通往关南演武场和庙宇等场所的出入口。
参考文献
[1]黄文炜(清).重修肃州新志[M].酒泉:酒泉县博物馆翻印,1984.
[2] 陶保廉(清). 辛卯侍行记 [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
[3] 嘉峪关志编纂委员会.嘉峪关志[G].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