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著述  

明代长城上的火器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冯庆  日期:2010-11-10  点击数:

  长城虽然有高大的墙体和各种防御设施,从地利上,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但到了火器时代,长城坚不可摧的神话似乎已经打破,火器延伸了攻击的纵深,增加了打击力度。使长城和城堡类型的防守,又有了新的发展。
  明代在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同时,其兵器的发展也大大超乎人们的预料。那时候主要的冷兵器有长柄刀、枪、短柄长刀、腰刀及各种杂式兵器,如镋钯、马叉、狼筅等等。除了继承传统的兵器品种外,明代的火器发展到鼎盛时期。其火器的管形火器品种颇多,形式复杂。当时的喷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已经相当精良,样式繁多,据《火龙神器阵法》、《武备志》等史书记载,此间多使用的火箭种类有单发火箭、多发齐射火箭、多火药筒并联火箭、有翼火箭、多级火箭等,火箭的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代军队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帝位时,就曾使用火箭作战。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王朝还专门组建了"神机营",这种独立炮兵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
  据明陈棐边防碑上说:“……令各筑大墩,中建实台,台用悬洞天桥,而大墩外筑城,垣面暗砌铁门,放将军火炮,多安放火枪孔,名曰铁城迅击台……名曰轰电却胡台,复广前墩之式,中建一台,即安火炮铁门券洞于台之下,通出四面,以大将军炮,诸火器向外去贼,台上有房多储器粮,台中之底多凿井,以防攻困,名曰玉空飞震台。复广前墩之式,中建墩台,四隅筑二实台、二虚台,虚台中设火洞炮眼,悬空安门置梯,从此以上下。名曰风雷太极台,造转轴翻拍鹿角,陷马品字坑……。”火器与其他攻击手段的配合,使长城的防御更加缜密。
  明代火器从其分类来看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都较小,一般筒内装填铅弹和铁弹等物,其射程仅数十步至二百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均有此类出土的实物陈列)。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都很大的火炮,多数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则装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距离,主要用于守寨和攻城,也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明代的海船制造已经相当的发达,海船上就装备了这些火器(明末年间,郑成功率水师海船收复台湾,曾用这些武器痛击荷兰侵略者)。
  明代的爆炸性火器已经相当发达,具体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地雷,品种繁多,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另一类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根据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的国家。
  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火炮仍有发展。嘉靖年间制造的虎蹲炮,长1呎9吋(约合0.6米),重36斤(约合21.5千克),配有铁爪、铁绊,发射前可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于地面,形似虎蹲,这种炮克服了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厉害的缺点。《明会典?工部》记载,嘉靖四年(1525)制造的“毒火飞搏”,炮筒用熟铁制成,装火药十多两,炮弹由生铁熔铸,弹内装“砒硫毒药五两”,点火后“将飞搏打于二百步(约330米)外,暴碎伤人”。这是中国古代以火炮发射爆炸弹的最早记载。
  虎蹲炮属于用手点火发射的有筒式火炮,特点是具备有炮架。在炮口和第二节炮筒之间设置了固定炮架,火炮始终处在举头状态,因其状如虎蹲之势,故命名为虎蹲炮。填装过程是:先装火药和土隔,再装弹丸,据《火炮式谚解图》,填装一次需要炮捻半条,火药6两,土隔两寸,铅丸70颗或铁丸30颗。发射前再将一颗大铅子(重5两)放在炮口中央发射。该炮铸铁而制,全长40cm,口径4cm,外径14cm。万历年间还大量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火炮。万历二十年(1592)在杭州制造的“天字一百三十五号大将军”铁炮,口径113毫米,全长143厘米,身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明显增大。炮身有九道箍,铸有炮耳,安有两个铁环。万历年间,明军援朝作战时曾使用过这种铁炮。在此期间,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佛朗机铳和红夷炮。佛朗机铳约在正德末年(1521年左右)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母铳和若干子铳,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铳身后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一小火铳,一般备有5~9个,可预先装好弹药,战时轮流发射,提高了火炮射速。嘉靖初,中国开始成批仿制佛朗机铳,形制很多。火铳:明代的火铳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种类繁多,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铳的部队,号称神机营。火器的发展,逐步运用于长城的攻防守卫。
  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人及枪枝。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即鸟枪。鸟枪枪管用熟铁打造,重约5—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重3两,另有火绳,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枪尾,用食指扣板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利器”。这种火枪在也逐步在长城驻守的戍卒中配备。
  在酒泉、张掖一带有不少明、清守卫武器如甲胄,弓箭、铜炮等。甲胄、弓箭的年代已难考证,而大多数铜炮上都铸有年月,举一尊铜炮为例。此铜炮为青铜合金所铸,为中型炮,总长五十五厘米,重三十余斤,分作炮尾、药腔、炮筒三部分。炮口径为十一厘米,筒厚一厘米。在炮尾上刻有如下文字:
  “奇字壹千玖百叁抬叁号
  永乐柒年九月 日造”
  按明代陈棐边防碑上记载,当时河西一带守备武器种类数量甚多,有河西火器雄甲诸镇之称。有所谓在叉悬木儡并架、悬石并架、流星铁飞石并架、钩头铳、铁巨斧、四股飞叉、飞轮游刃、八面应敌万余霹雳火车、旋风炮火军、冲枪飞火车、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炮、乌咀铳、金刚腿大炮、连珠双头枪,生铁石榴炮等等。从此可知明代作战武器已有很大的发展。所见的永乐铜炮已经有编号,河西全境已是奇字壹千九百多号了,总起来应是上万的了,与文献记载彼此可以得到证明。
  著名探险家斯坦因在二十世纪初经过嘉峪关时,看见几个羸弱的老人扛着几杆火铳在守卫这座边关要塞,不仅感慨:一个庞大的帝国彻底衰落了。同时,对于嘉峪关的壮美,也使他发出了“东方最美城堡”的赞誉。从照片上看,这种火铳实际上是一种鸟枪,鸟枪口径在9—13毫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枪全长112厘米—150厘米,和明代中叶以前的各种火铳(类似西方同时期的火门枪)相比,具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步、骑兵使用的特点。明代后期,鸟枪已经是明军的主要装备。每名鸟枪手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00发。在清末,仍然是这样的装备,难免斯坦因有如此的感慨。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