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峡口古城考述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许海军 日期:2007-07-06 点击数:
峡口古城位于山丹县老军乡峡口村,在县城东南约40公里处,西南临近连-霍高速公路。峡口古城因其所处险要的地理环境;颇具特色的建筑方式;各历史时期重要的军事和通商作用;丰富的人文景观及与汉、明长城渊源的历史关系,在历代河西各政权和民族争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城历经岁月的磨砺显得沧桑古朴,走近它就像走进一段边城历史,你会被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想去了解它、探索它。
一、峡口古城的地形与地貌
从连-霍高速公路山丹段旁边的绣花庙(原名定羌庙)到峡口关隘,两山相对,山口呈“v”字形。峡谷内以山水河床为古道,峡谷西北出口附近建有水库。峡口最高山峰—帽葫芦山,山内有汉代烽燧、列障、明代长城,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关隘。列障保存较完整,大多周围设壕沟;障内可找到汉灰陶片、明清清花瓷片等。在峡谷中段的石壁上存有高3米,宽2米的摩崖石刻:“锁控金川。”落款是:“大明嘉靖三十一载四月吉旦,刑部郎中囗恤全陕前左给事中鄢陵陈棐”。这是明嘉靖时刑部郎中陈棐奉敕巡察河西兵防,途经石峡谷关隘,见此地势险峻,鬼斧神工,扼甘凉咽喉,有车不并驾,马不双辔之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遂奋笔疾书,刻于石峡峭壁,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诗人张楷路经峡谷时也写到:“白沙官道接羌胡,硗确难行是此途,疑过井陉愁马蹶,似经云栈听猿呼。两山影逼天多瞑,五月风高草已枯,明日西行望张掖,—川平似洛阳衢。”该诗很形象地勾勒描绘出峡谷的险要。
二、峡口古城址
走出峡谷即是峡口古城址。古城险居于峡口呈“八”字形中间的下端。整座城址轮廓清楚,呈长方形,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分内、外两城,均有瓮城;开南,西、北三门(有些资料认为只开南、北两门)。内城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南门已坍塌,瓮城、南墙、北门、北墙残垣可见,北门保存较完整,正中开门,为砖砌,墙体黄土夯筑。内城东北面有校场(练兵场)遗迹,城内距南门200余米的南北中心大道矗立着一座明代过街楼,楼上高悬“威震乾坤”牌匾,庄严伟岸。外城呈方形,俗称关城,东墙较完整,南墙为内城北墙,西墙大部分坍塌,只残存一段墙基;在西墙正中处存一西门楼,空心两层,开上、下门,墙内回壁有木孔洞,门楼上有女墙,用土坯二平三竖砌筑,残高1米,宽0.5米;北墙残存东部一段和北门门墩及瓮城一部,其余残存墙基。古城四角有角墩,现残存西南和西北两墩。西南角墩四面有排列整齐的孔洞,造型独特不多见,原洞内有木板,现已不存。为什么留有孔洞,较多的说法是为了排除墙体内的水分,降低墙体土质的酥碱程度,保护墩台。距城址西南约1公里处有一段高5米,长39米黄土夯筑的引水墙,墙体上原有陶制的水罐逐一相连,将城外的水源引入城中。在引水墙的东侧有水渠,此段地形下陷,古人们巧妙地夯筑墙体来引水,也算是一个创造。古城四周遍布草滩,有芨芨草、冰草等植被,城中散落大量的汉代灰陶片、明清清花瓷、砖瓦、建筑构件和石器。
峡口古城的初建年代已无从可考,现在残存的古城据考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神宗万历元年,巡抚都御史廖逢节为防御之需,曾率众加固,增设悬楼、敌角台等防御设施。城内街道两旁曾有的衙署、寺庙、店铺、营房、马号、民舍等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古朴的居民点。
留存在峡口古城的遗迹中最属盛名的就是城中的这座过街楼。
卒律焉支漾万红,登楼独对漫书空。
三秦锁钥河山险,万国车书驿路通。
远水兼天浮落日,孤城隐雾咽归鸿。
壮怀欲道筹边志,依笔深惭句不工。
这是清代诗人马羲瑞的诗。诗中的“孤城隐雾咽归鸿”的“孤城”就是现在遗存的峡口古城,而“登楼独对漫书空”的“独楼”,指的就是峡口古城的这座过街楼。过街楼为土木结构的三层建筑,高6余米,两侧基础为石条包砌的墩台,间距4米,两台间架过梁,铺木板,上立木结构小楼三层,一、二层为四坡单檐,内立通柱,三层为正脊两坡,呈空为“井”状。经历数百年的风吹雨蚀,过街楼已显破旧, 墙体剥落,楼阁顶部的四只翘首高望的斗角被阳光照晒得溃烂发白。尽管如此,她依然高耸于古城中央,以不屈的精神,默默地向世人们昭示着自己的存在,诉说着它几百年来的沧桑岁月和历史变迁。
三、峡口古城与汉、明长城
峡口古城紧倚汉、明长城,作为汉、明长城的附属城,它与长城有着休戚相关的密切联系。汉长城有些地段以壕堑代墙,明长城则是筑墙为障,这在峡口段长城均有完美的体现。
汉武帝时,骠骑将军大败匈奴之后,汉王朝为了巩固河西,“隔绝胡与羌之路”,便决定“筑令居(在今永登县境内)以西”的边塞燧障。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完成黄河以西至酒泉的边塞工程。汉代修筑长城的原则是“察地形、依险阻、坚壁垒、远望侯”。凡经过平川戈壁的地段,一般都由壕、壕垄、垄上筑烽燧、烽燧与燧障相连而构成。山丹境内的汉长城原长近100公里,现存约56公里,全线除部分存有墙体外多以壕堑代替墙垣,至今仍明晰可见。壕垄在壕沟的里沿,烽燧在壕垄之上,依据地势间距从0.8—1.5公里不等。列障大多与烽燧相连,面积有一百平方米左右。汉长城还有些地段是因山因河为塞,既无挖壕,亦未筑墙,山丹峡口谷以东4公里即是。
明代称长城为“边墙”,主要是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墙基宽4米,高5米,墙体上建烽火台(又称敌台);墩台底边长8~12米,高12左右米,内侧与墙面标齐,外侧凸出,正面无马道,是用绳梯向上攀登。大墙上有巡道,宽约一米左右。长城上两座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与汉代相仿。峡口段的明长城与汉长城的走向大体相同,位于汉长城的内侧,距离在20~100米之间,呈并列状延伸。站在古城门上面向西北眺望,居高临下,一望无际的大草滩尽收眼底,尤其是与古城相连这段完整而雄伟的明长城,宛若一条蜿蜒蠕动的巨龙,从脚底一直延伸到渺渺茫茫的雾蔼之中,看去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令人荡气回肠。
四、峡口古城的军事和通商作用
峡口古城是历代驻兵、屯粮、屯草、屯军马的军事基地,也是沿长城古道和古丝绸之路通商通邮的必经之路。《清史稿·兵志》载:“甘肃提督统辖提标五营,兼辖永固城守协、节制西宁四镇,提标左营、右营、前营、后营、永固城守协、甘州城守营、梨园营、洪水营、南古城营、山丹营、峡口营、大马营、察汉俄博营。”《甘镇志 .兵防》记载,明代峡口常驻兵702员。除了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外,在邮传、递运上也占十分重要的位置。《清史稿·地理志》:“故山丹卫。雍正二年置县。山丹河即禹贡弱水,出县南祁连山麓,四源并导,汇于城南,东入张掖。红盐池在县北,白盐池滨居延泽。大草滩,东南与凉州、西宁、青海分界。边墙,起合黎山南,迳县城北,东入永昌。驿四:山丹、东乐、新河、峡口。”当时设峡口驿站,设兵甲40名,马骡41匹专司驿务。设峡口递运所,置兵甲22名、牛车23辆,专司递运。并在古城东石峡谷中设停云铺,古城西十里设丰城铺,每铺置甲军5名,专司急递,这些驿站现在都有遗存。
峡口的居民对古城非常了解,随便问起哪一个都会对峡口的遗迹如数家珍。作为历代兵营之地和通商岸口的一个有力证据,就是峡口古城虽然只有百十户人家,姓氏却复杂多怪,有四十几种之多,且单姓独户居多,颇为奇观,追其渊源,他们都是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役和南来北往的生意商贾的后代。直到现在古城廓虽己模糊,但居住在城里的住户仍然被称作城里,居住在城外的叫城外。峡口古城在峡口人的心目中依然完整无损。
五、峡口的人文景观
峡口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在峡口的一个山沟里留存的“天现鹿羊”,就让人回味无穷。它是古代的游牧民族刻在石壁上的岩画,上面刻画着羊、鹿等许多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动物画象。这个有着岩画的山沟被叫做了羊鹿沟。羊鹿沟的地名一直延用之今。清代时,山丹贡生茹溶在他的诗作《石壁猎形》中曾写到“东山石壁高千丈,上有鸷鸟空中擎”。这说明这些岩画很早就已发现,现在也陆续有发现这些岩画的消息传来。类似内容的岩画在河西其它地方也有发现,出现年代最迟因该不晚于战国,这与嘉峪关的黑山岩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古代游牧先民留下的文化遗迹。
目前,峡口古城正以它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着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旅游爱好者的到来,当地政府也积极准备筹建修复这座古城,已多次组织邀请有关专家考察、论证,把它作为一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山丹有着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和文物资源,相信峡口古城依托此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