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著述  

石关峡考略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景吉元  日期:2007-07-06  点击数:

  明长城肃州卫最西部的关隘之一石关峡口,在肃州(今酒泉市)西北约38公里(今嘉峪关西北7.5公里)。嘉峪山与黑山两山峭壁形成了一处峡口,宽处不过200米,窄处也只有30余米,山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难逾,东面是长城,阻挡峡口,西面有黑山湖,碧波千顷,号称“石峡天险”,是河西走廊通往西域最古老的通道,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隘口,自汉武帝开发河西以来,来往于西域的使者、商贾等多取道这里。一切过往人员都要在这里出示证明文件,接受检查,办理过往手续。
  石关所处的黑山峡口(叫石关峡口)地势险要,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很重视这一带的军事防御,派兵把守山口要路。嘉峪关,亦名壁玉山、玉石山。据《穆天子传》云:“天子寻黑水,至于壁玉山。”就是指的这里。汉代曾在峡内依山凭险设玉石障,以资防御。据《辛卯侍行记》记载:“嘉峪关汉代酒泉郡之天 县境,后汉改延寿县,有玉石障。”又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延寿县,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

  汉代把嘉峪山诸口作为重要的设防地区,酒泉郡建立后,黑山峡口的防务自然就成了酒泉郡防务的一部分,在祁连山支脉嘉峪黑山之间的险要之处,利用山险的自然地势,建立玉石障,派兵封锁这里的山口要道,成为酒泉郡的门户。
  早在我国唐代和五代时,在峡口西侧距汉长城烽燧不远的黑山脚下,曾建有天门关,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为发展内地和西域的友好往来,曾做过贡献。据《辛卯侍行记》记载:嘉峪关一带,“五代属回鹘,有天门关,址在黑山下”。又云:“其故址盖在关(指嘉峪关)外黑山湖大道”。黑山在嘉峪关西北,唐至五代时,为防御西面游牧民族内犯,曾在黑山到祁连山之间的山口派兵驻守,又利用黑山的险要山势做屏障设防,那时候虽然有关,但是无城,主要依靠山险设防。
  到了明代,为了保卫明王朝西北部的安全,更重视了这一带的设防。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巡抚都御史杨博视察防务来到石关峡,在此建营,叫石关儿营,派驻守官兵,把守山口要路。营外又有马善马城和石关儿礅,可见是一处设防严密重要的险关隘口。时隔八年之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肃州兵备道副使陈其学,看到石关儿营的地理位置重要险要,于是动员力量,筑城建堡,新添一营,并增兵把守。
  石关儿营的建立和加强,使肃州卫西北部的防御更为严密,力量更加雄厚,这一道的安全更有了保障。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石关儿营古城堡已经无存,但石关峡口内还可以寻到四百年前古城堡的遗迹。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