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中的河西古代民族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苑振昌 日期:2008-09-25 点击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一些新的民族的崛起和强大,意味着一个新的鼎盛时期的到来,推动着历史的向前发展。同时民族间的交汇和融合,带来了文化的兴盛和流播,促进时代文明进程。
河西地区自古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地方。早在远古时代便有原始部落的迁徙、冲突和融合,先秦时期就有古代民族在这里游牧生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争不断,然而河西地区社会相对较为安定,一些民族迁移到河西地区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生,经营着畜牧业。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墓中出土的大量的画像砖,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砖壁画所反映的生活面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内容有农桑、畜牧、林园、酿造、驿传、营垒、狩猎、坞壁、穹庐。从砖画中描绘人物形象以及服饰、发饰,反映出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代民族。
羌族
嘉峪关新城6号墓前室南壁一幅耙地图中,一男子蹲于耙上,着褐衣,披发垂于项背不结髻编辫,这正是当时羌人的打扮,据《后汉书 西羌传》记载;“羌人之俗批发覆面”。羌族是中国最悠久最古老的民族,主要以游牧为主,其分布区域在今甘肃、青海、陕西西部一带;自淝水之战后,北方许多部落看到前秦不能攻克晋室便纷纷自立,羌族之吕光据姑藏(今甘肃武威)建立政权称后凉。
鲜卑族
据史籍记载鲜卑族的主体是“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 。”也就是说这一支东胡人,因住在鲜卑山所以称之为鲜卑族。鲜卑族中分为慕容、宇文、拓拔、秃发、乞伏等部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酒泉、凉州受到西部鲜卑族的侵扰。三国时期,邓艾把征服的鲜卑人安置在雍州和凉州之间,鲜卑人开始入居甘肃境内,其力量逐渐强大,鲜卑族中的乞伏部在甘肃建立了西秦政权;秃发部在甘肃、青海省建立了南凉政权。
在嘉峪关魏晋壁画墓3号墓的屯垦图画面中,上部为士兵操练,下部为农耕。农耕画面中二耕者,一人为髡发形象,一人为汉族。髡发者据《后汉书 鲜卑传》记载:“鲜卑者,其言语、习俗与桓同唯婚姻先髡发”,“乌桓者,本东胡也,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父子男女相以踞蹲,以髡发为轻便”为鲜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河西地区的鲜卑族以秃发部为主,《晋书 秃发乌孤载记》:“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后魏同出。八世族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动直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娆河,北接大漠。”曹魏中后期匹孤率鲜卑秃发部进入河西。其经济类型为畜牧业为主,亦有农业。至晋泰始中匹孤孙树机能率众攻占凉州,发动“凉州之乱”,后被镇压。东晋隆安元年(397年)秃发部第八代酋长秃发乌孤建立南凉政权,公元414年为乞伏部鲜卑建立的西秦政权所灭。
龟兹
龟兹,在今天的新疆境内,古西域有龟兹国,地近河西。嘉峪关新城6号墓中前室采桑图中,描绘了一剪发赤足的妇女,一手提笼,一手采摘桑叶。这位妇女的形象根据《晋书 西域传 龟兹》记载:“龟兹人男女皆剪发垂项”,判断为龟兹人。龟兹主要务农,兼营畜牧、冶铸、酿造等。三国时,龟兹属魏,东晋时,前秦将吕光立王弟帛震为龟兹王。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的相对稳定,带来了一些民族的迁徙,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涌入和中原汉族的迁移,在河西逐渐建立了地方政权。各民族间的相互争夺、利用、支持、结合,逐渐打破民族界限,使河西地区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促使了河西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沟通。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