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火烧沟文化与嘉峪关黑山岩画关系初探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张晓东 日期:2017-08-01 点击数:
火烧沟文化,因发现于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而得名。据C14测定,火烧沟文化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690—前1240年,相当于夏代中后期和商代前期。火烧沟文化在夏代诸文化中仅次于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考古中一种独特而稀有的文化类型,因其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对河西地区的史前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火烧沟文化的主体,为甘肃省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被《中华遗产》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的黑山峡谷的峭壁陡崖上,为摩崖浅石刻岩画,多数岩画刻画于战国之前,距今约4100年至2500年。黑山岩画1972年被发现,主要集中在黑山的四道股形沟、磨子沟、红柳沟、石关峡、蕉蒿沟等处,岩画的刻凿方法主要有磨刻法、敲凿法、线刻法,画面大小不一,形象生动,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动物、人物、植物,还有狩猎和舞蹈场景,是远古时期黑山一带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黑山岩画在全国乃至世界岩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玉门火烧沟文化与嘉峪关黑山岩画存在地域相近和产生时代重叠的关系。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位于黑山西面,遗址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黑山岩画分布于黑山东部的山谷中,主要是红柳沟及与其相通的四道股形沟等沟谷,从火烧沟文化遗址中心至黑山红柳沟,经过黑山南部的戈壁、滩地,均是坦途,直线距离最近仅35公里。火烧沟文化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50—前1430年,多数黑山岩画距今约4100年至2500年,有数百年的重合期。在这一重合期内,黑山周边活动的部族有创造火烧沟文化并刻画黑山岩画的可能。
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在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中心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其中的四羊头铜权杖柄、羊头柄彩陶方杯,尤其用大量的羊作随葬品,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羊文化特点。如第277号墓用羊多达44头。这与当时的畜牧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墓葬的形式,大多是竖井带台的侧穴墓,墓坑大多都是东西方向,呈长方形,并且尸骨都是头东脚西,这体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种葬俗。在许多墓葬中,不论男女,大多佩带金属耳环、松绿石珠、玛瑙珠等。有一些墓葬,无论男女,都在头部有一枚骨针,似为古人的椎发工具。发椎结,耳垂金银珠宝,显然是一种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联系我国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时西北大部分地区都是羌族活动场所的记载,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河西地区火烧沟生活的是古代羌戎部落,火烧沟人应是早期羌人的一支。
黑山岩画中刻画的虎、豹图像很多,原始部族却不去猎捕,说明他们崇拜虎、豹,而崇拜虎、豹的部族,当属羌人。“羌神俗重虎皮,以之送死。”从岩画中的人物图像来分析,围猎、骑射、操练、舞蹈等人物全都披发,绝大部分都有头饰,舞人头插羽毛状饰物,另有一些人物头上有两长角尖状物,人们将动物的毛、皮、角或尾巴插戴头上,即为“戴胜”,他们所穿衣服或齐膝短衣,或如长裤之类,衣身窄紧,便于活动,衣服材料似皮衣,用猎取的鹿、野牛、羚羊等兽皮拼合缝制而成,是一种胡服。披发、戴胜、胡服等生活习俗,均是羌人的特征,尤其头戴两长角尖状物是羌人戴羊角习俗的真实写照,“羌”字即是人字上部加以羊角所构成。《说文解字》“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玉门火烧沟文化和嘉峪关黑山早期岩画地域相近,时代重叠,均是羌人的文化遗存,使我们相信它们是黑山周边的一支羌人生存活动的历史纪录。
二
黑山四道股形沟、磨子沟、红柳沟、石关峡、蕉蒿沟大多数岩画,都是采用敲凿法制作的,占岩画总数的80%。敲凿法,即用尖状石器工具或金属工具敲凿岩面成画。在发现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之前,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来源令人费解,在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锄、刀、斧、镰和锤等铜制器具之后,我们似乎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使用金属工具的火烧沟人到黑山沟谷中游牧,他们在闲暇间隙用金属器具或尖状石器把狩猎、娱乐等生产生活情景及所见动物等刻画于岩面之上。
近年的研究证实,玉门火烧沟是我国夏商时代重要的冶炼中心之一。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铜器数量多达200多件,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当时全国各地夏代遗址中出土铜器的总和。312座墓葬中,出铜器的达106座,其中青铜数量超过红铜。铜器以模铸为主,有斧、镰、镢、凿、刀、匕首、矛镞、钏管、锤、镜形物等,还发现了铸镞的石范。说明冶炼技术很早就被火烧沟人所掌握。上世纪末,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与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26件火烧沟铜器进行了取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火烧沟铜器材质多样,以红铜比例最大,杂质元素多样化且含量较高,反映了冶炼所用矿料是多金属共生矿或混合矿。火烧沟铜器大部分由铸造而成,一件四羊铜权杖杖首为分铸,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分铸铜器。铜箭镞石范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时代最早的铸箭镞石范。火烧沟人的黄金制造水平也是高超的,出土的齐头和缝的金耳环是目前我国所见资料中最早的一例,金耳环数量较多,纯度很高。可以说,火烧沟人的金属器制造技术在当时是全国最先进的,他们不仅制作了先进的金属工具,而且用金属工具在黑山岩石上刻画了精美的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玉门火烧沟文化与嘉峪关黑山岩画位于黑山东西两面,处于同一地域,时代重合,从出土器物和人物形象判断,均是羌人的文化遗存,以此推断,居住在火烧沟的羌人创造了先进的火烧沟文化和刻画了极具艺术价值的黑山岩画。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