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魏晋墓群——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缩影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惠运良 日期:2014-08-28 点击数: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武威、嘉峪关、酒泉地区分布着一连串庞大的魏晋墓葬群,其中规模较大、分布较广、保存较完整、代表性较强的当属嘉峪关新城魏晋墓葬群。在嘉峪关市新城镇方圆13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散落着千余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葬,这些墓葬形制结构独特,砖壁画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保存完整,文化意蕴丰厚,在华夏文明史上亦属罕见,是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缩影。
魏晋时期战争频繁,纲纪荡然,人们体会了太多生离死别的痛苦,感到人生的无常。当时文人的人生观渐渐地走向消极避世,隐逸、逍遥的风气弥漫于整个社会。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厌倦了伪善的道德说教和频繁的血腥战争,他们重视现实的生活,渴望过上男耕女织的太平日子。魏晋时期正是人们精神上自由而浪漫的时代,因此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也充满了人性化和自然主义的色彩。当时的河西走廊是乱世里一处可以安身立命的乐土。史书载,当时“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家家丰足,仓库盈溢”,到此避难的中原人“日月相继”,这里成为乱世里最好的“遗种处”,民谣中唱到:“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大量的人口涌入河西地区,他们所传带的文化给这里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机和活力,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这里接受着多元文化的熏陶。河西的经济在当时相当发达,因此魏晋墓壁画中才有一片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美景。画工们大多来自民间,他们熟悉和热爱的民间生活,就是他们创作的最好来源……种种复杂的原因交织起来,另类的魏晋墓壁画诞生了!普通的画工在无意中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最生动,最耐读,没有文字的史书。
嘉峪关魏晋墓彩绘砖画,客观地再现了当时河西地区社会现实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墓室砖画中的艺术创新是汉代绘画的继承与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体现,既继承了华夏文明的丰厚精神底蕴,又有着自身独特文化风貌。由于地域和民族生活习惯的原因,表现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是魏晋墓室砖画的主要题材和特点。戈壁绿洲辛勤劳作的普通农民和牧人,乐师、屠夫、厨师、车马夫、婢女,这些从来不登大雅之堂的人都成了魏晋壁画墓的主角。砖画上是士兵戍守的屯营和坞壁、是猎鹰射虎的勇士、是辫发的少数民族;砖画上是播种扬场、牧马放羊、烫鸡宰牛、蒸馍烙饼农夫;砖画上是佳人轻歌曼舞、是妙龄女孩的梳妆盒;砖画上是农女采桑、是胡人烤着羊肉串儿、是厨房里的锅碗瓢盆、是冬天里晒的腊肉;砖画上有依依惜别的情人,有知音博弈、一醉方休;砖画上还有一位也许就是画工暗暗爱慕的女子……这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无不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各民族的生活细节和河西稳定安逸的生活场景。
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画像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72年出土于五号墓的《驿使图》——中国邮政的标志。画面上,一个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宽袖衣,足登长靴,左手举木牍文书,右手持马缰,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飞奔传递。这幅《驿使图》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被认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它对于中国邮政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历认识意义,因此在1982年,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将其以《驿使图》为名,发行小型张纪念邮票,以见证中国邮政的悠久的历史与辉煌历程。
五号墓出土的《出行图》,构图生动,线条潇洒,形象鲜明,描绘了墓主人出行的仪仗场面。画面上,位于居中位置的是墓主人,前面有先行导从和先行文官,后面为浩浩荡荡的出巡部队,在后面的出巡部队中,画工采用了“藏头露尾”的绘画手法,表现了当时万马奔腾、规模盛大的出巡场景,突出地反映了嘉峪关魏晋墓室绘画的艺术水平。
六号墓前室北壁的《牵驼图》,形象地再现了魏晋时期丝绸之路商旅络绎不绝、商贸流通繁荣兴旺的情景。画面上,牵驼人头戴尖尖的卷沿胡式毡帽,身穿翻领窄袖袍服,脚蹬黑色高靿靴,左手执一木棍,右手牵着骆驼,缓缓行走在戈壁滩上,是丝绸之路上商贸驮运者的生动写照。
六号墓出土的《采桑图》,刻画了一位提篮采桑的女子和手持弓箭护林的少年。女子和少年的服饰、发型有明显鲜卑人的特征。五号墓室内的《采桑图》,描绘了两男子正在树下采桑,一男子提篮摘桑,面带一丝丰收喜悦。另一男子回首翘望,表情沾沾自得。采桑图中,鲜卑人频繁出现,并且扮演保护蚕桑的角色。反映了当时的乡土风情,也说明庄园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明确的分工。另外,鲜卑本是游牧民族一直居无定所,壁画却刻画其从事农业活动,与汉族人民共同生产劳动,和平相处,因此这些壁画成为民族大融合的有力证明。
有人说:“河西走廊是中华文明构成要素中重要的一部分,充盈着从古至今文化精粹的历史光亮”。
在嘉峪关魏晋墓中,古代艺术家从不同视角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现实生活,运用不同手法勾勒出华夏文明的丰厚底蕴,是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缩影。嘉峪关魏晋墓群就像一幅历史画卷,将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像一部古老文明的史诗,诉说着魏晋时期历史演变过程的沧桑;像一首古代名曲,唱出丝路古道的那段悲壮历史!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