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著述  

魏晋墓《采桑图》画像砖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孙花  日期:2017-07-31  点击数: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最早发现并使用蚕丝的国家,至少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对蚕丝有了了解和认识,最晚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进行大规模地饲养桑蚕,而黄河流域正是桑蚕丝织业的发源地。此后,西汉时期的张骞“凿空”,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陆路交通路线,我国精美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地输送到波斯、罗马等地,我国被誉为“东方丝国”。
  河西走廊自古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历史上它不仅是丝绸的流播干道,而且其本身也曾有过一定规模的桑蚕丝织的生产,在1972—1979年发掘的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中,就发现了许多反映这方面的形象史料。画中桑园、采桑、护桑、丝束、绢帛等图画应有尽有,而且还有桑蚕丝织工具图。画中有采桑女树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园门外扬杆驱鸟护桑,采桑的妇女既有长衣拽地的贵妇,又有短衣赤足的婢女,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表明了当时桑蚕生产是颇受重视的。每逢桑蚕季节,不仅全体成年妇女参加采摘,就连儿童也要出动,可谓场面不凡。这种情形与东汉崔寔所著《四民月令》记载的“乃同妇子、以勤其事,无或务他,以乱本业,有不顺命,罚之无疑”是相似的。画面当中桑树生长良好,枝叶茂密,桑椹累累,排列有序,树形整齐,这无疑是人工精心培育的桑园。而从树形以及树高和采桑人身高的比例,可以推知,这些桑树多是质地好而且容易采摘的低桑。
  嘉峪关魏晋墓四号墓后室南壁上几幅显示墓主人财富及其日常用具的画面中,绢帛、丝束及满置蚕茧的高足盘,说明丝帛的多少已成为当时衡量拥有财富多少的重要标志。五号墓采桑的画面最多,有婢女采桑,童子采桑,一女跪坐采桑等,在前室西壁还绘有丝束和蚕茧。六号墓前室东壁绘有采桑图,中室绘有绢帛、蚕茧数幅,后室南壁绘有丝束十二幅。在整个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仅专绘采桑、蚕茧、丝帛以及桑蚕缫丝工具的画面总计有一百四十余幅。而除了嘉峪关外,在酒泉发现的东晋十六国墓中也有一批有关桑蚕丝织业内容的砖画,由此可以看出桑蚕丝织生产在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从桑树的生态学上看,一般认为桑蚕养殖业主要分布于中原以及黄河以南地区,至于北方,特别是远离中原的河西走廊,是否存在桑蚕丝织业,一直无人问及,事实上,河西今天仍有桑树生长,而且可以采摘桑葚,但却早已无蚕丝生产。而嘉峪关魏晋墓葬砖画所反映的正是当时河西走廊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和历史现状的真实写照,这些砖画出自当时当地民间画工之手具有极强的写实性,而墓葬砖画中众多的反映桑蚕丝帛的画面,也并不是外来情景的搬置,而是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兴旺的桑蚕丝织业真实形象的历史写照。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