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著述  

邮驿千年历史变迁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关海萍  日期:2013-10-25  点击数:

  邮政在古代称作邮驿,是指中国古代官府设置的驿站,利用马、车、船等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邮驿制度可上溯到三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邮政雏形。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   

  一、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汉代的烽火燧通信是军事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严格规定和检查制度,一般说来,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还流传着一个"千金一笑"的故事。但是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却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二、邮驿的历史
  我国的邮政史,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源远流长。从有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已有3600多年历史。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已经有了邮驿,唐代的邮驿盛极一时,遇有紧急公文,通信使者扬鞭催马,朝夕可行三百余里。后世文献记载也较为丰富。
  三、邮驿与丝绸之路
  早在商周之时,我国就出现了传递信函的驿使,可是2000多年中,驿使作为一种社会基层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的绘画来表现他们为古代社会交流所作的贡献,直到1972年,甘肃省的考古学家在嘉峪关发掘了数座魏晋时期的古墓,在其中的5号墓中,有一块绘制有驿使骑马飞驰传送信件的魏晋汉画石砖像才得到古代奔波于丝绸之路的邮传驿使的具体形象。1982年8月25日,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而特意发行的小型张邮票,主图即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葬,现展出于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展厅的驿使图。驿使图画长34厘米,宽17厘米,米色底,黑色轮廓线,马身呈浅黄色。这幅驿使图已经成为中国邮政的代表形象之一,自1994年,邮政储蓄将驿使图搬上邮政储蓄卡以来,它已伴随邮政储蓄走过了18个春秋,也使得我们甘肃的文物形象走入了全国数以亿计的邮政储蓄用户中。邮政储蓄将驿使图作为形象标志之一,更体现了甘肃古代丝路文化在新的世纪所焕发出的新的活力。
  邮驿制度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贡献。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