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著述  

左宗棠与左公杨

来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作者:王明薇  日期:2013-08-02  点击数:

  嘉峪关,虽然经历了六百四十多年风雨的洗礼,却犹如处子般静静的屹立在天地之间,似乎这里从未有过血雨腥风的厮杀,似乎从未有过狼烟四起的弥漫。只有她爱着的山石,和那美妙的讨敕河水川流不息的哗哗声,她就这么静静的守候着,守候着最初的誓言,守候着那无比坚定的信念。无论天灾人祸,无论岁月辗转,她就这么执拗的守候着。春光乍泄时,她追寻着翩翩晚归的燕子在漫无人烟的茫茫戈壁独自起舞歌唱,当烤焦了的黄土味让每一个游人躁动不安时,她静静的等来了第一场雨水的降临,看着它浇灌着戈壁上的玫瑰—骆驼刺,鉴证着她们在短短的一周内完成发芽、开花、结果、休眠的整个生命旅程,然后再陪着她们一起静静的等待着一下场甘露的降临。秋风瑟瑟时,她静静的瞭望着不远处成熟喧闹着的果实抱之以微笑,冬雪覆盖时,她孤傲倔强的等待着带来春天消息的边关驿使。就这样,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如今又已是杨柳夹道,绿树成荫时。这一切只有东闸门下那棵古老的大杨树知道。
  东闸门坡下那棵古老的大杨树,形如伞盖,苍翠葱茏,高大壮观,距今已生长了140多年,人们都叫它“左公杨”,是后人们为了纪念晚清儒将左宗棠取的树名。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曾任陕甘总督14年,1871年沙俄侵占了伊犁地区,妄图分裂新疆。1872年阿古柏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和策划下,发动了分裂新疆的大规模叛乱,大片疆域被分裂势力控制。1875年左宗棠粉碎了阿古柏叛乱。就在此时俄国侵略者又趁机侵占了伊犁。已64岁的左宗棠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受命督办新疆的军务,为了收复新疆下定决心,“马革裹尸”,“老死西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和决心,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收服了除伊犁以外的全部领土,使沙俄闻风丧胆,左宗棠的“壮志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老当益壮”的豪迈胸襟与爱国热情被后世永为传唱,他在经营西北的十余年中,在民政,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突出的贡献。
  左宗棠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当他率领军队来到西北之后,眼里看见的除了村边宅旁几棵在寒风中抖索的树木外,便是一些稀稀疏疏生长在戈壁滩上的骆驼草。为了稳定军心,他命令全体军民加宽道路,在道路两旁大量种植杨树,柳树,沙枣树连绵数千里,这些需水少,容易在北方存活的树种,统称“道柳”。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路基,防固风沙,方便行人乘凉。它不仅动员军民植树造林,而且还制定了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现在老百姓中还流传着“左宗棠杀驴”的故事,故事讲左宗棠在甘肃种了许多树,后来调任新疆,他从新疆回到甘肃后发现以前栽种的树大部分都死去感到非常奇怪。有一天他看到老百姓骑驴进城办事,将毛驴拴在树上,毛驴悠然自得地咬啃着树皮,无人过问。便下令在鼓楼前将毛驴斩首示众,并且发下通告:“若再有驴毁坏树木,驴同驴主与此同罪,格杀勿论。”左宗棠为了改善西北的环境,植树造林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所有人。人们把他栽种的树亲切的称为“左公柳”,“左公杨”。左宗棠的好友杨昌浚看到这一切时被这连绵数千里的绿荫惊叹了,如看到了帷幄的塞外奇观,触景生情,吟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我突然知道“左公杨”为什么生长了140多年依然生机勃勃,原来她和嘉峪关城是在相互鉴证,相互守候。如生长在沙漠中胡杨,演绎着“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千古传奇。这份坚信也许就来自于左宗棠,骨子里流着坚忍不拔的血液,这血液滋养着她时至今日依然挺拔、耸立在嘉峪关城这片炙热的土地上。从没在凶猛的风雪中低头,也从没在催肝裂胆的黄沙面前缩脚。她们彼此守候、彼此鉴证、彼此默默的传承。这就是嘉峪关,这就是“左公杨”!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网站管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4414号-1     版权所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地址:嘉峪关文物景区    办公室联系电话:0937-6215162

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109号